7月26日下午,2025WAIC科学前沿全体会议(PlenarySession·ScientificFrontier)在上海市徐汇区举行。本届会议以“前沿智汇创启未来”为主题,聚焦通用人工智能(AGI)与科学智能的前沿突破,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与技术领军人物,围绕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展开高水平交流,发布系列创新成果,全面展现AI重塑科研范式与引领未来变革的澎湃动能。
顶尖科学家共话AI前沿
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GeoffreyHinton现场出席,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开展尖峰对话,这是他此次中国行程中唯一一场面向AI和科学前沿研究者的公开对话。
对话中,Hinton认为人工智能对科学的帮助显而易见,他以AlphaFold和“风乌”气象大模型为例佐证,并鼓励年轻人寻找“所有人都可能做错”的领域,不轻易放弃新思路。
2024年图灵奖得主、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RichardSutton远程连线,分享观点:AI正离开“人类数据时代”,踏入“经验驱动时代”。他指出,静态语料逼近极限,未来核心数据来自智能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等,AlphaGo的“第37手”已证明颠覆性策略源于自我生成的经验。
探索AGI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周伯文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人类正站在AGI与科学前沿交叉的历史性机遇期。他认为AGI应具备专业深度与泛化广度,提出“SAGE”框架:基础模型层、融合协同层及探索进化层三层并行、闭环反哺,使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由“工具”升维为“引擎”。
面向全球,上海AI实验室发挥“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作用,今年年初启动“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开放模型、算力等资源,打造科学社区,推动战略科学家“群体涌现”。周伯文呼吁更多年轻科学家加入,共探智能科学未来。
前沿创新成果发布,多主线全方位突破
会上,上海AI实验室发布一系列创新科研成果,从通专融合基础大模型,到一站式科学发现平台,从推动具身大脑工业化量产的技术引擎,到保障性能与安全同步演进的技术栈,从实现千公里训千亿大模型的算力基座,到高质量AI-Ready精标数据平台……上海AI实验室实现了多主线全方位突破。
通专融合模型:发布并开源“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Intern-S1,是首个融合专业科学能力的开源通用模型,综合性能为当前开源多模态大模型中最优,其“跨模态科学解析引擎”在多学科专业任务基准上超越顶尖闭源模型,多模态综合能力也领先主流开源模型。
科学发现平台:打造“书生”科学发现平台Intern-Discovery,整合专业智能体、海量科研数据及实验设备,为全球研究者提供一站式科研支撑,搭载200余个跨学科智能体,开放50家顶尖机构的200余个PB级权威数据集,可连接百余种实验设备,目前已开放全球试用申请。
联合创新成果:联合多家顶尖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发布十项突破性科学智能联合创新成果,覆盖量子计算、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深空天文等多个关键领域。
具身智能技术:发布“书生”具身全栈引擎Intern-Robotics并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实现“一脑多形”“虚实贯通”“训测一体”等突破;同步启动“具身智能光合计划”,推动创新技术突破“工业红线”。
算力技术方案:发布DeepLink超大规模跨域混训技术方案,实现千公里多智算中心跨域长稳混训千亿参数大模型,为具身智能等领域提供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此外,IEEEAI芯片国际标准工作组成立,周伯文担任主席,将制定相关国际标准。
安全技术栈:基于“AI-45°平衡律”,发布应对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风险的SafeWork安全技术栈,形成“五位一体”闭环式管理,推动行业从“让人工智能变得安全”迈向“打造安全的人工智能”。
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全发布《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从五大维度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对全球46个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治理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多维对话碰撞思想火花
在“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圆桌讨论上,专家围绕“AIforScience的跨界协同挑战”这一核心议题,就如何突破传统学科藩篱、构建智能驱动的科研新生态展开深度对话。
在题为“从数字智能走向物理智能”的圆桌讨论中,专家就如何突破数字比特的虚拟边界、实现AI在物理世界的真实赋能进行深入探讨。
WAIC2025科学前沿全体会议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将继续开展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各界携手共同推进实现AGI。
本次会议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联合承办,上海市徐汇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据官网介绍,四川绵阳是我国重要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邓稼先、于敏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