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和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近日会面,并一起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
这引发了两家是否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猜测。
第一,小米和比亚迪各有所长
比亚迪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雄踞第一,以量取胜。
小米的产品能力和营销,行业第一,以智取胜。
双方深度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1、长期供应链绑定
比亚迪电子是小米手机的核心代工厂,承担了小米手机约40%的产能。
这种合作已经延伸至汽车领域,比亚迪为小米SU7、YU7提供刀片电池,其中YU7标准版和Pro版均搭载弗迪电池。
双方在电池供应、零部件制造上的默契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2、技术互补性显著
比亚迪的制造壁垒:
拥有全球最大的垂直整合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芯片全自研,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增长100.38%,产能规模和成本控制能力行业领先。
小米的智能生态:
在车载OS、语音交互、智能家居互联等领域积累深厚,SU7的智能座舱体验被用户评价为“重新定义人车交互”。
3、1+1大于2
双方若在电池+智能领域深度协同(如联合开发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第二,有合作的需求吗?
汽车圈最近高度质疑比亚迪的资金链,而小米手握巨资,现金流丰裕。
而另一方面,小米汽车产能不足,最近发布的YU7排队长达58个月。
如果小米可以战略投资比亚迪,进而深度合作,比亚迪可以获得资金流动性,小米或可以借用生产线,两全其美。
但是,以上这两条,更多是吃瓜群众的谈资,因为根据张栋伟的信息掌握,实际上小米汽车,和比亚迪,当前都没有很大的困难。
1、小米产能压力正在快速缓解
尽管YU7锁单量超出记录,但小米自身产能正在快速提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7月投产后,总产能将达35万辆/年,预计2025年交付35万辆。
产能爬坡后,交付周期可从58个月缩短至12个月以内,因此短期代工需求有限。
更可能的合作方向是比亚迪开放部分电池产能,而非整车代工。
2、比亚迪的资金链质疑缺乏依据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现金流达917亿元,且通过56亿美元H股配售补充资金,融资主要用于海外扩张和研发投入。
其资产负债率虽高(78%),但有息负债占比低,现金流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因此,比亚迪并不依赖小米投资解决流动性问题,更多是寻求技术协同。
第三,他俩合作什么
实际上,小米和比亚迪的合作可能性很高,包括从“零部件供应”到“生态融合”。
从短期来看,双方可以在技术协同与标准共建上,达成一致。
电池技术合作:
小米SU7Ultra计划搭载比亚迪最新的固态电池,双方可能联合研发适配智能驾驶的高能量密度电池。
智能生态互通:
雷军曾提议“统一车内生态接口”,让比亚迪车主可通过小米手机控制车辆,反之亦然。这种跨品牌兼容性若落地,将打破行业生态壁垒。
从中长期看,双方可以联合研发与出海协同
联合开发车型:
借鉴华为与赛力斯的“智选车”模式,小米可以提供智能系统,比亚迪提供制造平台,推出联名车型。
海外市场互补:
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的渠道网络与小米的全球化IoT生态结合,可加速双方在海外市场的渗透。
当然,小米和比亚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
比亚迪强调垂直整合和技术自研,小米则擅长开放生态和用户运营。
双方在研发决策、供应链管理上的理念差异可能影响合作深度。
小结:英雄相惜,传奇史诗
雷军和王传福,分别是数字科技和汽车科技的传奇英雄,都是技术专家和营销大师的合体。
双方如果真的能走在一起,不失为佳话。
对于这种可能性,你怎么看?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17日刊文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一市场上,墨菲和其他分析师认为,美国车企当下很难抵挡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墨菲说,消费者现在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忠诚度”很强,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后,这种“忠诚度”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