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Phone(3),再一次成为了今年最有意思的手机。
作为Nothing这个主流名不见经传,小众圈子捧为邪门经典的品牌,在2025年推出的旗舰手机,Phone(3)外观设计继续不走寻常路,不仅在整个手机市场鹤立鸡群,即使跟前代对比也显得颇为怪异,让人说不出究竟是好看还是好丑。
而围绕这台手机的讨论也很有趣:有人觉得这台手机的新设计「略显保守」,但也有觉得「充满乐趣」、「大胆」。
和这台「Nothing首台旗舰手机」一同发布的,还有Nothing首副头戴式耳机HeadPhone(1)。它或许也是今年外观最特殊的耳机产品。
Nothing最贵手机发布,值吗?
相比起几乎完全套娃的Phone(1)和Phone(2),Phone(3)在Nothing品牌最会整活的手机背面,这次进行了大胆的重新设计。
图源:TrustedReview
标志性的「Glyph」灯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上角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形副屏「GlyphMatrix」,以LED点阵显示,依旧是Nothing那味儿。
手机录音时的GlyphMatrix
这可能是个好的改动:以往Nothing手机的灯带,主要是靠几种的闪烁频率组合,提示不同的通知,十分抽象,也不好记。
而通过副屏,Phone(3)就能用更具象的形式,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通知提示,还能显示秒表、打车信息等等活动通知。你就当它是一个「小屏灵动岛」——只是在背面。
平时没通知时,这个副屏可以显示一些可爱的小动画,还能玩一些小游戏:转瓶子、石头剪刀布等等。为了副屏互动,Nothing甚至专门在机身背面加了个圆形按钮。
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灯矩阵」属于那种有点意思,但其实也仅限于此的功能。
图源:Mrwhosetheboss
虽然副屏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上比较稀有,但GlyphMatrix的整个概念和形式都不算太新鲜,并且也没能和灯带一样,很好融入在手机背面的透明设计之中。
如果说副屏设计还能在一些其他厂商的机型上找到相似性,那么Phone(3)这个略显「混乱邪恶」的非对称三镜头排列设计,就真的迥异于整个手机市场了。
图源:TheVerge
当然,审美的事情见仁见智。不过最上方那颗过于贴近手机边框、并且没有和下方摄像头对准的潜望式镜头,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不太舒服,破坏了下方两颗镜头网格居中的规矩感。回头倒要看看Nothing的设计师怎么解释这种怪诞的视觉观感。
不过有一个小巧思很好玩:摄像头下方的那个红色正方形,会在录制视频时亮起,模仿老式录影机。这倒是很Nothing。
图源:TheVerge
从最开始的预热活动,到现在最终发布,Nothing都着重强调,Phone(3)是他们「首款真正旗舰手机」,这首先体现在定价上:7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725元。
但处理器的型号似乎不太对得起这个价格:高通骁龙8sGen4,而不是其他品牌旗舰手机标配的8Elite。内存和存储则有12GB+256GB以及16GB+512GB可选,后者要加100美元。
Phone(3)也是NothingPhone数字系列第一台三摄手机,三颗全部都是5000万像素,具体配置如下:
主摄:F/1.68光圈、1/1.3寸传感器
潜望式长焦:F/2.68光圈,1/2.75寸传感器
超广角:F/2.2光圈,1/2.76寸传感器
屏幕方面,Phone(3)采用了一块6.67英寸的LTPSAMOLED屏幕,支持30-120Hz刷新率,而不是大部分旗舰手机标配的LTPO屏幕,峰值亮度纸面数据有4500尼特。
拿到了手机的评测媒体普遍给这块屏幕的显示效果打出好评,但对其亮度表现保留意见,甚至认为可能并不如峰值亮度2000的iPhone16,需要进行户外测试。
真正让海外评测机构眼前一亮的,或许是Phone(3)上的硅碳电池,容量来到5150mAh。海外市场比较少见这种技术,国内则见怪不怪,甚至觉得容量有点小了。
Nothing今年发布的所有手机,包括子品牌CMFPhone,都搭载了一个名为「EssentialKey」的AI按键,以及配套的EssentialSpace功能,Phone(3)自然也不例外。按下就能截图存储或录音,并通过AI分析,生成摘要或提醒用户相关事项激活的功能,类似老前辈锤子科技的「闪念胶囊」。
EssentialSpace功能录音中,图源:CNET
初印象来看,Phone(3)最符合「旗舰」的,还是这个799美元的售价,并且对标的更多是iPhone16、三星GalaxyS25这些「标准版」。
它或许是Nothing这家公司的「旗舰」,但离我心中的旗舰级手机,还有距离。
当然,作为一家成军仅4年的公司,Nothing想要在供应链用合适的价格,拿到真正顶级的配置,有着不小挑战,Phone(3)很可能已经是他们能做到最好的结果。
设计比体验更好的NothingHeadphone(1)
Nothing手机没有国行,但同期推出的Headphone(1)降噪耳机,还是有望能在国内官方旗舰网店买到的。
Headphone(1)的外观自然也是Nothing一脉相承:透明设计,工业风,耳机外方内圆的设计达成了一种怪异的协调,而耳机外部的磁带视觉元素,又增添了一丝复古风格,不过只有黑白双色,没有NothingEar(2a)好评多多的黄色。
黑色版本要更低调,图源:WhatHi-Fi?
总而言之,Headphone(1)就是一副在大街上为你赚回头率的潮流单品。只是无法折叠的设计,稍微没有那么优雅。
一款耳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得回到声音上。Headphone(1)与著名音响大牌KEF合作,媒体对其音质普遍给出了中上的好评。
MKBHD认为它声音清晰、均衡,高中低音表现都不错,高音没有失真,不过声场不是特别宽,听起来像在「孤立的小房间里」,或许有些人群会非常喜欢。
TheVerge觉得Headphone(1)的声音表现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不如AirPodsMax,也给出了「好音质」的总体评价。
图源:TheVerge
Headphone(1)具有四种主动降噪模式:低、中、高和自适应,降噪效果获得一致好评,地铁和城市噪音可以轻松隔绝,只是距离「降噪天花板」的索尼WH-1000XM6还是有差距的。
MKBHD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比较:戴着Headphone(1)还是听到飞机引擎声,而索尼XM6能做到完全隔绝。
图源:MKBHD
Nothing官方表示,Headphone(1)有四个内置麦克风,并通过AI技术进行噪音消除。但TheVerge编辑尝试在纽约一个火车站与同事通话,发现有一半的对话对方无法听清,属于相对糟糕的水平。
不过这有可能只是产品品控上的问题,CNET在繁忙的大街上测试,表示通话降噪效果很理想,除了偶尔会漏出部分路人的交谈声。
头戴式耳机很重要的一点,是舒适的佩戴体验。Headphone(1)重量329克,虽然比385克的AirPodsMax要轻,但明显重于254克的BoseQuietComfortUltra和254克的索尼XM6,CNET也认为后两者的佩戴体验要更舒适。
Headphone(1)的交互也很有「复古感」:足足有五种实体按钮,而不是抽象的触控和滑动。除了常规的配对按钮和开关,还有以下三种有点意思的按钮:
耳机背面有一个类似鼠标上面的滚轮按钮,左滑右滑可以调整音量,长按切换降噪和通透模式。
滚轮下方是一个长条状的拨片型按钮,按压可以暂停、切歌,往左右拨动可以在支持的应用,比如Spotify中,快进或快退。直觉上,这个按钮可能会有耐久问题。
右耳表面,则有一个自定义按钮,默认按下是语音助手,也可以在NothingX程序中自定义功能。
至于续航,CNET测试,开启降噪后最长能听35小时,关闭能听80小时,TheVerge更是给出「日常使用一周不用充电」的好评。
但Headphone(1)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缺点:耳机必须保持开机,才能通过USB-C线连接设备当做有线耳机使用,也就是说不管有线无线,都需要消耗耳机电池。
几家媒体都给Headphone(1)一个类似的评价:音质和佩戴体验都不算很出挑,2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42元)的价格有一定竞争力,而最核心的优势,当然就是这个外观设计。
与其说是一家科技公司,Nothing更像是一家「设计公司」。卖的所有产品,都主打与众不同的外观,还有一些类似灯带、副屏、配件的「花架子」,把产品当「青年潮品」卖。
虽然Nothing成立以来一直不做中国市场,但你会在IT集团旗下的EXI.T等买手店看到它的展陈——这或许说明了品牌想要贴近接近于街头潮流,对手机的定位更像是潮流单品。
当然,在那些透明的外观设计,以及充满噱头的灯带之下,Nothing过去的产品一直就有着不错的硬件配置和软件体验,海外同价位中都相当具有产品力。
并且中端机的价格,也让人很想收一台把玩,充当备用机。
Phone(3)并没有延续这条路线,而是强调「首台旗舰」的定位,想要冲击高端市场,但芯片、屏幕等配置,至少在纸面上已经不够「旗舰」了。
来到799美元的价格,Phone(3)将要面对iPhone、Pixel、Samsung这些对手的旗舰机型,性能、影像、系统、品牌都没有优势,难道真的全靠这个圆形副屏当卖点?
对于手机这个品类,好的设计能够脱颖而出,但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站得住脚。而在Phone(3)上,我们似乎看到Nothing不想让你觉得它是一台纯粹的手机。这个逻辑能不能站得住脚,有待时间和时尚人类的检验。
去年以来,中国对多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截至目前,中方已经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施行单方面免签;还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格鲁吉亚等国互免了签证。此前的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惠灵顿总督府同新西兰总理拉克森举行会谈。李强表示,将把新西兰纳入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希望新方为中国公民赴新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