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6: 智驾卷王 {——但别高兴}太早

经观智讯2025-07-22 02:26:56

理想L6这波“智能焕新”,可以说是狠狠给了友商一记闷棍。

全系上激光雷达,Pro版上地平线征程6M,Max直接堆到了英伟达Thor-U,再加上ATL全天候激光雷达,还来了句“加量不加价”。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感人?一瞬间仿佛回到当年雷军喊出“为发烧而生”的年代,技术平权,人人都能用上“高配”。

但我看完发布信息之后,第一反应却不是“真香”,而是——理想又开始上头了。

激光雷达标配:堆料狂魔还是聪明算盘?

先说激光雷达这事儿。L6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确实猛,一下子拉高了同级竞品的门槛,尤其对比问界M7、蔚来新ES6之流,理想这手很“秀”。

可问题也来了:激光雷达标配=智驾好用?

不一定。很多人搞不清楚传感器堆料和算法成熟之间的关系。激光雷达好不好是一回事,车会不会用,是另一回事。

拿理想L7的NOA系统举例,我上个月刚在朋友的Max版上体验了一趟京津高速,城区导航辅助堪称丝滑,但到了高架匝道和环路快速切换段,它的预判能力还是会犯迷糊,尤其对并线车辆的容错处理不够“人性化”。理想现在最大的对手,不是有没有雷达,而是怎么用好它,怎么做到“人车路”的闭环逻辑真正跑通。

否则激光雷达再多,也只是“智驾贴片”。

芯片升级:名字越响,越要打个问号

理想L6Pro用的是地平线征程6M,Max上的是英伟达Thor-U,听上去都很唬人。

但大家别被名头骗了,**芯片是硬件底座,真正跑得起来靠的是软件调校和系统优化。**理想的芯片换代确实走在了国产车前列,但这些芯片能不能发挥出100%的能力,是个大大的问号。

举个简单例子,Thor-U号称自动驾驶算力超过250TOPS,性能碾压目前绝大多数在售车型。但你现在打开理想的App、或者试驾店里的智驾演示系统,你会发现很多功能仍在“内测”状态——比如城区NOA的普及、PPT中的“全场景泊车”等等。

说得好听叫“软硬协同”,说白了,芯片是交卷了,系统还没准备好。

加量不加价?“潜台词”你听懂没?

理想L6此次宣传语叫“加量不加价”,但这六个字里,其实藏着一套精致的商业逻辑。

表面上看是“真香定律”:同样的钱买到更强的配置,性价比爆棚。但你别忘了,L6的起售价本身就是对标问界M7和ModelY定出来的,原本就有空间可以“放点料”出来。

说白了,这不是“理想大方”,而是“理想精明”。

你以为“加量不加价”,理想其实是精准测算后发现这个价位的用户更在意“配置诚意”而非“品牌溢价”。而反观问界M7高配版本,智驾功能还分AB档,一不小心就多花两三万。

所以理想L6这波操作,既不是亏本卖,也不是慈善行为,而是一次精准营销上的“心理锚定”+配置堆料的组合拳。

让你觉得香,其实本来就应该给你。

我为什么还不会现在就下订?

说实话,理想L6Max这波配置打出来之后,我确实心动了一下,特别是看到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的组合,一度有种“15万智驾车终于到来”的错觉。

但回过头来一想,我还是不会现在就冲。

原因很简单:理想最需要打消的,不是配置焦虑,而是“版本焦虑”。

去年刚上市的L7Pro,一年不到城区NOA全量都还没铺开,结果新款L6直接给上雷达+换芯片,老车主的心理落差怎么解决?L系列的产品节奏从18个月更新,变成了一年一刷,甚至半年小改,谁敢现在就上车?

对比下特斯拉ModelY,虽然你也能说它“不懂人性”、“配置简陋”,但它有一点谁都比不了:系统稳定、OTA持续、驾驶逻辑统一。

理想现在最容易让人担心的就是——你现在买的L6Max,一年后是不是会出现L6Ultra,附赠城区NOA完全体+更强算力?而你这台顶配车,变成“青春版”?想换车?不好意思,保值率你自己体会。

写在最后:理想的底气,还是来自“懂中国用户”

虽然我刚才讲了不少理性的担忧,但必须承认一件事:理想很懂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奶爸群体”和“科技新贵”。

它知道你不光要面子,还要配置、要空间、要社交属性、要智能科技能给足想象力。这正是L6走爆款路线的“核武器”。

但正如我上次试驾完理想L8后说的一句话:“中国人买车越来越像买手机,今天Pro,明天Max,一年一个大更新,配置全靠卷,但最终体验,还是要看系统稳定和生态成熟。”

理想现在打了好牌,接下来能不能打成一副王炸,还得看——它能不能走出“版本焦虑”的循环,真正用技术积淀换用户口碑。

光堆雷达、喊口号,赢不了最后的掌声。

  十二届四川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学习中央科技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审议《省委科技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