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 使用消费级芯片、 藏着雷军大大的野心

2025-07-21 21:27:25      来源:豆瓣网

前段时间,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小米YU7使用消费级芯片。意思就是YU7上使用的那颗骁龙8Gen3,是用于手机上的芯片,而不是车规级芯片。

而YU7的订单量太多,本来就招人羡慕嫉妒恨了,这下找到了黑点了,大家一涌而上,疯狂一顿输出……

那么汽车上能不能用消费级芯片?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像汽车的控制、驾驶等芯片肯定不能用消费级的,必须是车规级的。

但智能座舱芯片,用消费级的问题不大,因为智能座舱其实控制的是就是车内那一个“大平板”,并不参与车辆的控制,比如特斯拉等,也在座舱芯片上使用消费级芯片,所以小米YU7使用骁龙8Gen3也并不是不可接受。

座舱芯片的使用环境,并不很严苛的,消费级芯片的要求,其实也是基本能够符合的。

事实上,对于小米使用车规级芯片这事,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背后其实藏着雷军一个大大的野心,那就是未来用自研来替代。

汽车座舱芯片可不便宜,比如高通的8295P之类的,几千块钱一颗,还性能一般般。

如果一年卖30万台汽车,这里就是十多亿的费用,如果一年卖出100万台汽车,这里采购这个座舱芯片就是几十亿元,成本是相当高的。

而小米目前有自研消费级芯片,比如玄戒O1,它就是消费级芯片,如果小米能够将它用于汽车上,对于小米的成本而言,就只有几百块了。

一台车就节省上千块,甚至几千块的成本,100万台车就是几十亿的成本节约,你说这笔钱多不多?很多车企一年都赚不到这个钱。

所以对于小米而言,肯定要想办法让自研的芯片,用到汽车上,但说要自己去研发车规级芯片,一下子确实不太行,因为认证周期之类的太长了。

所以小米先使用高通的芯片,然后慢慢的过渡到使用自己的芯片,最终实现在座舱芯片上,进行替代,一是节约成本,二是自己的芯片也不会被人卡脖子,三是自己的芯片能够更好的与系统配合,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化,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并且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在汽车的座舱上使用消费级芯片的车企一定会越来越多,因为消费级芯片用于座舱是没什么问题的,消费级芯片便宜,同时性能又足,只要对它进行一定的设计、散热、防寒控制等,那肯定会比使用车规级芯片好,特斯拉用了这么多年,不也是用的好好的?

  中国煤矿文工团成立于1947年东北解放区,是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2005年,加挂了“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的牌子。2018年9月,转隶到文化和旅游部。

责编:许敬莹编辑

歌手袭榜

  除了国际航线网络的短板,乌鲁木齐也缺乏国际顶级航司入驻。国泰航空凭借座舱、餐食、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建立起国际品牌形象,常年与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这样的顶级航司保持同一水准。通过国泰开航,乌鲁木齐有望在国际市场引起更多关注。

年净网护网专项工作部署会召开

  尽管中国并未采取集中清缴清欠税收等行动,但随着税收大数据广泛应用,网状、系统性税收风险分析取代了此前个人经验点对点分析,税收征管力度事实上在不断强化,税收征收率在不断提高。以前企业偷漏税可能不容易被发现,但近些年通过税收大数据,税务部门会收到企业风险提示,并跟企业确认,不少企业需要依法补缴税款。

留英博士迷奸多人想化学阉割减刑遭拒

  青海将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视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甘肃认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工程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注脚;西安和乌鲁木齐都表示,咸阳机场、天山机场的改扩建工程,能助力西安、乌鲁木齐打造“一带一路”核心枢纽。

黄种人

  经查,陈玉祥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执纪违纪,执法犯法,罔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热衷于吃喝享乐,长期频繁接受宴请,违规接受旅游、健身等活动安排;无视组织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反工作要求,干预和插手司法及执纪执法活动;甘于被“围猎”,把组织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运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北大退学考清华男生自称有些狂妄

  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陈政高同志多位亲友处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陈政高同志,因病于2024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成毅去钓鱼了

  博汇股份被要求补税5亿元,则是因为公司生产的重芳烃衍生品被税务部门认定需要按照重芳烃缴纳消费税,博汇股份对此不认同,最终是否补税、如何补税等仍有待税企双方良性沟通。/p>

定向委培违约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详细剖析两个企业补税案例,也能一定程度上消除上述担忧。枝江酒业之所以被要求补缴8500万元消费税,直接原因是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税务部门据此执行。/p>

清华回应女教授被树砸身亡

  一是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被要求补税8500万元,因这笔税款被追溯至1994年,使得税务“倒查30年”成为舆论焦点。二是宁波博汇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月份收到当地税务要求补税5亿元的通知,最近企业宣布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