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盛集团发布的一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其指出中国工资增速已降至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状况可能对国内消费乃至经济增长带来显著挑战。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高盛经济学家AndrewTilton及其团队在7月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工资同比仅增长3.9%,创下除疫情年份外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增速,且这一数据比官方统计的工资增幅低约1个百分点。自2023年初中国解除疫情管控以来,工资增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工资增长的乏力,首当其冲影响的便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动力的削弱自然引发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高盛团队在报告中警告称,疲弱的工资增长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对消费增长形成逆风。尽管近期政府通过对家电、汽车和智能手机等商品的购置补贴政策刺激了零售销售,但劳动力市场的疲软和工资增速放缓仍是消费持续复苏的主要障碍。
官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薪资增长放缓的趋势。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年薪同比仅增长1.7%,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这背后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致使雇主在薪资调整上更加谨慎。同时,随着正规就业机会减少,越来越多劳动者被迫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自由职业者等。这些工作虽提供了收入来源,但通常缺乏稳定的薪资增长和社会保障,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这一趋势与近年来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的现象相呼应,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符合预期的工作,只能接受薪资较低或非正式的就业形式,长期来看,不仅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还可能削弱整体消费能力,进而拖累经济增长。
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高盛预计中国政府将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渐进且有针对性的宽松措施”,以缓解就业和工资增长疲软的问题,如货币政策方面,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可能进一步降息或降准,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然而,政策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短期刺激难以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如产业升级带来的技能错配、房地产行业调整对相关就业的冲击等。工资增长放缓不仅影响短期消费,还可能抑制家庭对未来的信心。如果居民预期收入增长停滞,他们可能会减少非必要支出,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这种“预防性储蓄”行为将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政府需要采取更全面的措施。一方面,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改革,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创造更多高薪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至关重要,减少居民对未来医疗、教育、养老的担忧,降低储蓄率,从而提升居民消费的底气。
高盛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工资增长乏力正在削弱消费动能,而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尽管政府已采取一系列刺激措施,但若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家庭收入和信心难以实质性改善,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更大压力。未来几个季度,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稳就业、促消费和结构性改革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工资增长放缓可能不仅是一个短期现象,而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结构性瓶颈。当然,看待这一问题也需保持理性和客观,中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的改革动力,具备应对挑战、化解难题的能力和潜力,在各方努力下,有望逐步改善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月13日9时,国家防总针对广西、福建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广西、福建协助指导;新增针对河北、内蒙古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并继续维持针对河南、山东的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两个工作组正在两省协助指导。延伸阅读:与 {高盛观点}引关注 中:国工资增长乏力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探讨 的相关文章